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冷战后:文学写作新的处境注释标题最初发表于2003年《当代文学评论》杂志,后收入演讲集《大题小作》。
时间: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地点:苏州苏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新时期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作两段来说。一段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算起,到八十年代末的冷战结束。这一段的主要特点,一是“恢复”,即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文学传统,包括同学们在课本上可能读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啊,革命现实主义啊,在那个时候都获得了禁令的解除。不仅大量一度查封的作品得到再版和重印,而且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等,也多是革命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延伸和再生。二是“补课”,表现为文化上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以后,国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既补了西方启蒙主义文学之课,也补了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之课。就像刚才主持人介绍的,那时我也曾经翻译过东欧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这种补课是一种狼吞虎咽,对于后来中国作家与国外同行进入同一起跑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前提。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庞大而优秀的翻译队伍,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俄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学,还可以读到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文学。一个中国的读者,稍有读书兴趣,很容易数出五十个甚至一百个外国作家的名字。大家不要小看这种现象,在很多的国家,读者就没有这种幸运。我前不久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到他们书店里边一看,发现书架上只摆着一些诗歌。作为一个以游牧为传统的国家,马背上歌手多,诗人也就多,这非常自然。但他们那里外国小说非常之少,理论和学术的译介更少。他们全国人口至今只有两百多万,出版市场相当于我们这里三四个县,不可能有品种齐全的翻译队伍,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出版机构。所以说一个读者熟悉五十个甚至一百个外国作家的这种情况,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这是我顺便说到一点。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恢复”加上“补课”,有了内因与外因这两个推进器,于是有了文学的解冻和文学的繁荣。很多作家像井喷一样的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思想,实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又一个文学高潮。那个阶段,简单地概括一下,作家们大多以人性、人道为主要价值核心,这是一个层面;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主要制度取向,这是第二个层面。两个层面构成了当时文学潮流的主要面貌和大体方位,构成了所谓八十年代“新启蒙”的基本内容。交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今天演讲会的主题,即看看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进入新时期文学的第二个阶段以后,我们的文学处境是不是有所变化?我们将遇到一些什么新的问题?而我们的作家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我将就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先向同学们做一个简要汇报,然后我还会留一些时间,以便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社会新型发展道路的探寻
九十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冷战宣告结束。自那以后的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其推进速度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今年三月,我到美国参加一个会议,顺便看望在那里就读的女儿。我和老婆到超市去购物,发现在美国比较低级的超市里,大约百分之八十的货品都是中国制造。中、高档的超市里,madeinchina所占的比重大概也达到了百分之六十。想想看,八十年代中国人出国,大多背着那种大“蛇皮袋”,见什么都买,见什么都想要,像鬼子进了村(众笑)。
也就是十多年,现在倒是有很多老外背着大袋子,到中国来大买特买了。我们在洛杉矶机场取行李,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就是因为这种运到美国的大货袋太多,也太大,常常卡死了行李传送带,让管理人员手忙脚乱。我老婆不愿在美国买中国货,但总得给亲友们带点小纪念品吧,于是小心翼翼地挑选,挑了什么皮夹子,什么衣架子,还有别的小玩意,满以为挑的是地道美国货。不料一回到住所,女儿一看就笑,说你们肯定又上当了。她比较有经验,帮我们找一一找出了藏在包装角落里的madeinchina。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在美国超市里买到不是中国出产的货品,眼下还真不那么容易。这与我第一次看到的美国形成了大相径庭的比照。
我是一九八六年第一次去美国的,说实话,我当时确实给震了,几乎觉得中国快要完蛋了。美国怎么这么好呢?公路修得好,楼房建得好,程控电话一拨,就可以打到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那时候程控电话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神了(众笑)。但是也就是十多年以后,中国数以万计的产品遍布全球,在美国超市里也开始横行霸道。有些老外在这种超市里一转,能不感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吗?当然,我们还没有理由牛皮哄哄,因为有些中国产品的利润大头还是外国投资者赚走了,生产这些东西的核心技术也多数不在中国人手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十多年的成果给予实事求是的回顾。
我们在看到这种成果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着的问题和困难。比方说我们最近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就业。这与同学们的关系比较密切。现在不光是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还有很多城市人口下岗,有更多的农村人口处于半失业或准失业的状态。有专家计算过,说有一亿五千万人在农村就足够了,就可以把全国的土地经营得很好了。那么多余的八亿农民干什么去?没事干就打麻将,没钱花也就可能犯罪。有一些年轻农民能到城里打工,算是很幸运了,但也是打着一些报酬非常低的工。我住在海口,注意过从八十年代末到现在,我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警察、军人的工资都涨到了十倍到二十倍,比如我的工资从两百来块涨到三千多,涨幅够大了。但大多数打工仔的月薪从八十年代末到现在基本上还是在三百至五百之间,几乎是零增长。还有很多农民连这种收入零增长的工也打不上!
社会上确实出现了很多富人,很多准富人,叫做中产阶级吧,把各大商店常常挤得满满的,但另一方面,无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却出现了一个相当大的贫困阶层,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同学,家里也可能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贫困而辍学的比例,近几年一直在令人心惊胆战地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贫困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而且是消费萎缩和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就业压力将长期困扰我们,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有障碍中最大的障碍。回顾历史,欧洲在工业化的时代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他们是怎样渡过了这一难关呢?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欧洲从十六世纪就开始向外移民,到十九世纪的前十年,每年还向美洲以及其他地方移民一百万左右!欧洲总共向外移民多少呢?据说是六千五百万。包括英国那些被“圈地运动”排挤出来的农民大多出国了,英语人口的三分之一都离开了欧洲,比方到美国去办农场,而且是那种奴隶制的农场,从非洲买些黑人来,种玉米,种棉花。美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后来才是汽车工业,才是罗斯福的改革等等。
他们还把一些犯罪分子、小流氓、“下三烂”一船一船地装着,送到澳大利亚去,一靠近海岸,把这些人赶下船,然后掉转船头打道回府。几年前我到澳大利亚访问,那里的人告诉我,澳大利亚以前被叫作“海盗之国”。为什么?因为最先到达那里的白人移民,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欧洲排挤出来的,而且很多是罪犯。显然,欧洲工业化时代的很多下岗人员是靠这种方式向外转移出去的。特殊的历史机遇和强权优势,使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包括日本也搭了个末班车。大家可能知道,秘鲁有个前总统滕森,是个日本人。日本人怎么跑到南美去当总统?这后面的故事,是日本在工业化时代曾经向南美移民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在那里形成了强大的社群,也就形成了滕森上台的基础和背景。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中国有这样的发展机遇和转移压力的空间吗?我们下岗的工人,无业的农民,现在能够到北美、澳洲或者秘鲁去打天下吗?你要出去可以,要向蛇头缴几万块钱,出去被抓住了,还得当作“非法移民”给赶回来。当然,现在也有人出去。什么人?博士,硕士,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据说清华大学将近一半的学生都去了欧美。但老弱病残一个也出不去,全部留在中国,所有需要社会救济而且容易造成犯罪的沉重负担都留在中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大的高压锅。各种压力都在内部积聚。
我们曾经犯过社会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权力过于集中,越来越集中,最后变成了集权社会,出现了官僚政治、官僚经济以及官僚文化,祸国殃民,贻害深远。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包括我在内,坦白地说,很多人都怀疑社会主义,抱着一个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想象,至少也是一个市场主义的现代化想象。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要发展,就得老老实实给欧美当小学生。“与国际接轨”呵,“按国际惯例办事”呵,等等,现在都成了我们报刊上的流行语。这里的“国际”,准确的解释就是“西方”,肯定不是指孟加拉或者尼日利亚。当然,我们需要吸收西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成果,包括很多“国际惯例”。但是,我们在人口、资源、文化传统等条件上与欧美国家有极大的国情差异。在很长时间内,美国不采自己的油,专采别人的油,我们能接这个“轨”吗?日本不砍自己的树,只砍别人的树,连筷子都从中国进口,我们能按这个“惯例”办事吗?美国以全球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耗全球百分之三十二的能源,如果中国变成美国,中国人也是每人一辆小汽车,恐怕会是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一个大灾难吧?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中国也一味崇尚“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数以亿计的无业人口积聚起来,到时候会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片巨大泥潭或者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深层矛盾开始浮现了,使一些人不得不反思社会发展模式,而且在更高的层面,反思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果说我们曾经告别了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那么市场主义的教条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条主义,也正在接受更多的反思。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人力车又出现了。首先是出现在日本,出现在韩国,现在又出现在北京。不过现在不叫人力车了,叫“生态出租车”、“绿色出租车”(众笑)。人力车原来在八十年代是被我们大家所唾弃的,所批判的,说这个不人道,一个人拉,一个人坐,形象恶劣,而且多落后呵,多原始呵,多不现代化呵。不是要搞“高科技”吗?不是要搞“先进生产力”吗?摩托车当然比人力车先进,汽车当然比摩托车更先进,汽车多当然比汽车少更更先进。如此等等。但这种理解恐怕是一个误区。发展生产力必须以人为本。如果考虑到环境保护,考虑到增加就业,汽车就不一定总是比人力车“先进”。北京市政府最近做出决议:重新疏通或者开通自行车的专用道,提倡市民们重新使用自行车。这是不是对抗先进的生产力?不是。这是要使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是更符合国情的生产力,更能惠及人民大众。
我们必须循着这样的思路,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向外看,不但要向上看,还要向下看。不但要看欧美,还要看印度、拉美、非洲、东南亚,要看看发展中国家,看他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东南亚都曾经有过非常骄人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个“虎”那个“龙”的。拉美在六十年代多牛啊,我见到一些巴西作家和智利作家,当时他们看我们都像看乡下人似的。但是现在那里发生了什么?因为贫富分化得太厉害,市场需求疲软,暴力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主义也出现了,经济上越来越玩不转。只有一些有权有势的独裁者、腐败官僚、少数商人以及知识精英发了财。联合国一九九九年《人类的发展报告》说,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比十年前更穷,而这些国家绝大多数一直在发展市场经济。这对我们中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在寻找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关于社会新型发展道路的思考,当然也有文学界的参与。在这里,有两件事至少是可以提到的。一是九十年代前期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持续的时间将近四五年,牵涉到很多学者与作家,中间还有一些比较没意思的插曲。这场讨论的焦点,是针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人性”论和“人道”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性解放?人性解放仅仅表现为物欲甚至贪欲?是不是还同时包含人的尊严、人的道德、人的精神自由和追求?这是从价值层面的介入。从制度层面介入,则有九十年代后期所谓“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或者说是“新右派”与“新左派”的争论。这场论争促进了更深入的知识清理,并且向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深入,比如说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问题、农村问题、中西部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权力腐败问题、民族主义问题,等等,并且成为冷战后全球性知识创新的一部分。问题太多,在这里不可能详细展开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那一段时期的报刊。了解这些思潮,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写作新的处境,对于我们判断一些文学现象,比如“私人化写作”、比如有关鲁迅和左翼文学的争议,还有轰动一时的《切·格瓦拉》演剧等,恐怕都是一个必要的广角视野。
第一个小题目就说到这里吧。
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再造
去年我和几个作家到法国,参加他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读书周活动。会上聚集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汉学家。其中一个女教授,在演讲中把一个中国的女作家誉为“中国的卡夫卡”。另一个汉学家,则在演讲中把中国某作家说成是“中国的福克纳”。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作家李锐就生气,说你听听这是什么话,说你像洋人、仿制品、克隆,就是夸你(众笑)!
李锐后来上台发言批评“西方中心主义”,批评“中国的xxx”这一类高帽子,说得有些汉学家一愣一愣的,大概不理解中国作家为何如此不领情。其实这不光是文学的现象。前不久我在北京与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打听某某教授的近况。对方说他退休了。我说他住在什么地方呢。对方说:海德堡。我吓了一跳,又打听另外一位教授。对方说,他也退休了,不来学校了。我说他住在什么地方呢。对方说:曼哈顿东区。我说你们北京的教授真是有钱呵,一退休都住到国外去了。他们大笑,说你以为他们出国了?哪能呢!海德堡,曼哈顿东区,都是北京一些住宅小区的名字(众笑)。
我住在海南岛,知道海南岛广大革命人民有一个强烈的共同心愿,就是把海南岛建设成为“中国的夏威夷”。你们看看,还是洋名。这种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洋名现象,证明我们很多中国人是西方文明的崇拜者、发烧友。这当然可以理解。西方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做得好,我们得承认,得学,几千年文明古国的架子不能摆,也没资格摆。但是,模仿不是创造,甚至不是学习。一味模仿西方文化,恰恰是对西方文化的误解和糟践,恰恰是没有学到西方文化中最可贵的创新态度和创新精神。
欧洲在历史上也曾经不发自己的烧,专发人家的烧,从印度和阿拉伯学来了数学,所以至今还使用阿拉伯数字,不是用罗马数字。他们还从中东引入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中国引入了纸张、印刷术以及火药。但他们只是把这些外来文化当作创造性发展的资源,于是才有了他们独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工业化,等等。欧洲在十八世纪初还曾经有一个叫做“中国风”的时期,中国的丝绸、中国的瓷器,在当时都是欧洲上流贵族的标志,了不得。就像我们现在戴手表要戴劳力士,喝酒要喝人头马。富人就得有这种派!或是电视屏幕上刮“韩流”,新人类就得有这个派(众笑)!中国的科举制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出口到西方,被《拿破仑法典》加以吸收,于是有了后来的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取代了他们历史上的贵族世袭制度。但欧洲人并没有照搬我们的科举,比方并没有考八股文,并没有搞“君君臣臣”,而是融合他们希腊、罗马时代的军事民主制度,科举与选举配套,创造了他们特有的政治文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是科举(或者说考举)产生的,是铁饭碗,是稳定的;部长以上官员则取决于选举,是轮替的,是政治任命。这一套制度设计倒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我们中国人看明白。“五四”运动时期,大家只注意到一个“德先生”,democracy,只注意到选举制,基本上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其他制度,更没有注意到文官考举制度其实是中国的出产,本来是可以“出口转内销”的,结果出口了就不内销了(众笑),甚至在原产地被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放开了眼界,开始了大规模、全方位地学习西方文化,但否定本土文化资源方面有过于简单化和偏执化的毛病,落下了一个文化自卑的病根。胡适先生提倡“全盘西化”,鲁迅先生说不要读中国的书,对中医、京剧,等等,也差不多一棍子打死,也说了些过头的话。这种文化激进主义是值得我们今天来加以检讨的。其实,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知识,是西方社会特定历史实践的产物,有些具有普适性,有些并不具有普适性,无法照搬到中国来的。我举个例子。马克思主义曾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然后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不知道同学们现在的教材是不是还这样说。但苏州出来一个大学者,叫钱穆,前些年已经病故于台湾,青年时代曾在你们这个苏州教过中学。据他的考证,在中国的历史上,奴隶最多的时候也不到人口的三十分之一,怎么可以说中国就有一个“奴隶社会”呢?为什么说西方有过奴隶社会我们中国就一定要有奴隶社会呢?没有一个我们也要给他编出一个,有这个必要吗?
我再举个例子。有个法国思想家,叫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奠基式的人物之一,以至有些学术圈子里谁不谈福柯,那就被人看成文盲啦。这位福柯老兄研究犯罪,认为监禁是欧洲现代社会的现象,是十六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到后来,学校的建筑,军营的建筑,其实都是按照监狱的原理建起来的,这里面隐含着一种内化的权利和制度,是对人的一种规限和训练。这种说法很有创意,很有启发性,但他说古代对待犯人不是杀头就是流放,说监禁到十六世纪后才出现,这些说法拿到我们中国来合适吗?我们中文中囚禁的“囚”字,很早就出现了,差不多是个象形字,一个框框把人关在里面,不是监禁是什么?我们的隶书,“隶”之“书”也,在汉代是监狱里通用的一种字体,因为那时监狱里干部和罪犯的文化都不高,写不了大篆小篆,就写这种比较简化的隶书,后来推广成了汉代的“今文”。隶书的普及,可以使我们想象当时的监狱是何其之多。二十四史里关于监禁和“徒刑”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怎么能说到十六世纪后才出现监禁呢?怎么能把监禁的账单算在“现代性”的头上?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实践经验的表达,所以中国的问题要靠中国的文化创新来解决,不能靠复制照搬走捷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想复制西方,非洲就有个“beento族”,因为这些人一开口就喜欢说:ihavebeento……某个欧美国家,意思就是我去过哪个欧美国家,说得多了,人们就把这些人叫做“beento”。这些人算是精英,喝过洋水,或者还拿了洋文凭,或者恨不得把一身黑皮变成白皮。由于很多非洲国家没有自己的大学,他们要接受高等教育,也只能到欧美去拿洋文凭。他们从小学开始也多是直接用欧洲教材,一开篇就读“我是高卢人”或者“我是英格兰人”。这应该是很西化了吧?多党制,市场化,基督教,等等,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学到非洲去了。也是很西化吧?听说最近有些中国学者提出要靠基督教救中国,其实这一点非洲早就做到了,只是没能够救非洲,基督教在那里的广泛传播,并没有使非洲很好地发展起来,也没有民主或自由起来。上帝也不是处处管用呵。
恰恰相反,正是这些beento搞乱了非洲,用洋教条窒息了非洲的自我文化创新能力。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的beento?有的。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资本主义的教条主义,还有其他各种教条主义,都有这些beento的影子。
中国人从先秦一直到盛唐,都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文化创新能力,宋以后就不大行了,鸦片战争以来更是一个沉睡的时期,萎缩的时期,甚至是一些人恨不得把这种能力消灭的时期。八十年代有作家说“我从不看中国的书”,可以得到满堂喝彩,好呵,这才是真解放!才是真前卫!但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这种发展遭遇各种深层矛盾,这块土地上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不久前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提出这个问题的学者中有一个叫温铁军,曾经以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获得过“长江读书奖”中唯一的论文奖。还有黄平,是社科院社会学所的一个副所长。他们与更多的人一起,长期在农村做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在中国农村既不能搞“公有化”,比方搞那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集体”;又不能搞“私有化”,比方搞土地兼并。为什么呢?表面上看,如果不容许自由兼并,就没有大农场化,就很难实现规模效益,是永远的“小农经济”。但一旦那样做了,可以预见,不要多久的时间,土地就会兼并到极少数土地所有者手里。照专家计算,为了实现最佳效益,雇用一亿多农民就够了,那么近八亿农民怎么办?到时候他们连一小块土地都没有了,就会变成真正的无产阶级(众笑)。社会怎么面对这个问题?能不能消化这个庞大的无业、无地甚至无家的“三无”大军?
西方没有碰到过这种问题,姓“社”或者姓“资”的药方都不管用。倒是老祖宗们提供了一些经验,从春秋时代的“井田制”,到汉代的“限田法”,北魏的“均田法”,中国历史上任何开明皇帝和造反农民都要反兼并。这些经验有个特点,就是“责任制”高于“所有制”。西方重“所有”,如果这个杯子是归我所有,那么我怎么处置都是我的权利,我砸掉它也行。中国重“责任”,如果这个杯子归我所有,那么我可以享用它,但没有权利随意处置,比方说砸掉是不行的。这样,中国的“所有”实际上只是“有限所有”,是“责任”制约“所有”。钱穆先生说:这就是中国文化。我在乡下当知青的时候,农民告诉我,清朝的土地制度很特殊:三寸表土是私人的,三寸以下的底子土是皇帝的、国家的。这是一种什么制度呢?这是一种又公又私的制度,用现在的政策语言来说,叫做“统分结合”。这个里面有中国文化精神,有“中和”之道。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不是要转过来“全盘中化”,照搬老祖宗的成法。恰恰相反,事情往往是这样,只有通透而不是皮相地了解了西方文化,只有深入细致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西方社会,才可能重新珍惜和利用中国经验。我有一个朋友叫陈嘉映,留美多年,翻译过《存在与时间》这本很著名的书。他最近提出要建立中国的汉语哲学,因为所有西方概念都加起来,也不足以解决我们现实所遭遇的问题,还因为每一个西方概念,都不能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比方说“道理”这个词,是logic呢?是reason?还是reasoning?恐怕都不是。还有些做法学研究的,也是“海龟(归)派”,最近在清理我们的法与西方的法有什么不同,进而清理隐藏在法律里面的历史和文化区别,寻找新型的法治建设道路。比如“法”与“律”有什么不同?唐代的“律”是西方的law还是legality?或者说是一种需要另外定义与描述的东西?这样,我们吃下了各种文化资源,吃下了西方的牛肉,还有本土的猪肉,结果长出了人肉,而不是把牛肉和猪肉直接贴满我们全身。
我这里当然应该提到一些作家的探索。比方说莫言,前不久出了一本小说叫《檀香刑》,采用了一种民间说唱和戏曲的文体。他在《后记》里说:我这本书就是要大踏步地向民间文学倒退。我们还可以看看张炜,好像上半年他也在这里做过演讲?我读过他发表在《现代作家评论》上面的演讲稿,好像他在这里跟我们的同学大谈儒家思想,谈读古书。我相信他是在深思熟虑以后,才有这种兴趣的。我还想提到张承志、史铁生、陈村,等等。这几个作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大概有六七年不写小说了,准确地说是不写欧化的小说了。其实他们以前都写过非常欧化的小说,什么意识流,什么荒诞派,都玩得轰动一时。但他们突然都金盆洗手,转而写散文,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文章”。“文章”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叫做“小说”的,明清“笔记小说”里大部分就是这种东西。这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至今还很有力量,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报纸,几乎都有“副刊版”,大量发表这一类作品。这与欧美国家不一样,他们的报纸没有“副刊版”只有“书评版”,再不就是“娱乐版”,与我们中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有明显差异。我提到前面这些作家,他们探索的角度和力度并不相同,也不代表文学写作的唯一出路。我只是相信,上述这些作家这样做,不是要当国粹派,就像民俗旅游一样,专门做给外国人看。据我所知,汉学家对翻译这种“文章”刚好是不感兴趣的,是更愿翻译各种欧化小说的。作家们这样做,一定是出于他们真诚和自由表达内心的需要,是摆脱陈规以求爆发创造力的需要,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带偏见地同时利用西方资源和本土资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再被人们指认为“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或者“今天的司马迁”、“今天的苏东坡”。他们逐渐成为了他们自己。我们可以说,只有当一大批中国作家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时候,中国新文学的成熟期就真正到来了。
符号化人生的价值重建
我要讲的第三个小题目就是“符号化人生的价值重建”。我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符号化?
花间大妖孽 写给一个奥兰人 退休大佬在豪门兴风作浪 步步逼婚:萌妻归来 网游之神话降临 成为女主的n种方法(反转虐,慎入) 无声之雪 桃运小兽医 郎君入洞来 尸冷街:无面屠夫 和对面傻子在偷情(1v1) 败家子的逍遥人生 一挽情深 傅总的独宠小前台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当有读心术之后 娘子,别跑(百合abo) 惹火甜妻:吻安,墨先生 你是我的命中注定 校草是女生:捡个男神宠回家
她托起男人的俊脸,羞愤道顾明煊,你真无耻!他不满地盯着身下的她看来你还没有满足,那再来一次!五年前,一场阴谋让他们亲热交集,五年后,俩人相遇却不相识。她成了两个萌娃的母亲,他则是TK跨国集团的大总裁,他不近女色,直到她不小心把他给压了,夺去了他的初吻他说你家孩子把你卖了,以后就乖乖留在这儿帮我治病。她咬牙,这两个没良心的PO18脸红心跳(18wenwvip)提供萌宝来袭腹黑总裁偏执爱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
谢虞欢这辈子做的最疯狂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己还是皇贵妃时在亲妹妹的洞房夜里睡了新郎。新帝登基,怀中抱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她将是朕唯一的子嗣。群臣惶恐,皇上,万万不可啊。而孩子的生母却无人知晓。后来,帝王身边多了一个女子,传闻那女子疯癫无常。她在声色犬马的乱世步步为营,从少年将军到两朝为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小剧场月黑风高夜,正是撩人时。某女伸着纤纤玉指轻轻划过某帝的前襟,媚眼如丝,吐气如兰,皇上,臣妾不比奏折好看?某帝正襟危坐,凤眸微眯,怀孕了也不老实?夫君~某帝抱住某女往龙榻走去,今晚你上,我下。如果您喜欢丞相大人不好撩,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肖柏的父亲肖大牛是个疯疯癫癫的人,总说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时常给肖柏讲那些光怪陆离却又精彩纷呈的奇妙故事又时常哀怨道我为什么就没有主角模板?我为什么就做不成龙傲天?后来父亲去世了,肖柏打算做点什么。他要去试着寻找一下所谓的主角模板,试着成为一名父亲做不成的龙傲天。于是带着父亲给他制订的升级攻略,踏上了一条精彩纷呈的奇妙之旅。如果您喜欢幻符,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掌控神秘祭坛,献祭一切物品,收获万千珍宝。冰种翡翠百年人参,也许献祭一袋大米就能得来。夏商青铜鼎唐宋古书画,也许献祭一袋食盐就能换取。历史中的古董,末世的科技,古武位面的绝学,仙侠位面的法宝,游戏位面的技能,只要运气好,都有得到的机会。异位面的各种神奇宝物,经过蓝天雨之手,一一出现在现实世界。茫茫宇宙,孕育亿万...
关于空城精典写实末世小说全新变异生物体系,无系统,无重生,无空间,末世文中的一股清流!大陆国北疆省,古来苦寒之地。一场灾难,席卷全国,恶灵四起,民不聊生。云中市市民王晓空身陷异变,带领全家...
她,隐门特工,精格斗,擅暗杀,却意外穿越到将军府四小姐身上。狠毒大娘,心机二娘,活活把她抽死,扔入乱葬岗。恶毒皇子蛇蝎女,斯文败类,一个个都要弄死她?她冷眼轻笑知道什么叫死都是奢侈吗?穿越而来,如果您喜欢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别忘记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