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对于“格物致知”,之前在“物格而后知至”的分享中,对于如何格物致知以及观心悟心、悟明自心自性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享。所以对于今天这段内容,我们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悟它。
先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分享所使用的《大学》的文本,使用的是朱熹修订的《大学》。这个版本并不是最早的《大学》的原文,《大学》的原文与朱熹修订的版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今天分享的这一段内容在《大学》的原文中是没有的,这段内容是朱熹在修订的时候增补的。
为什么要增补这一段内容呢?是因为在《大学》的原文中,对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详细的阐述。而对“格物、致知”这部分却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所以朱熹在注解修订《大学》的时候,就增补了这一段内容,专门来阐述格物致知。《大学》的这两个版本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不足,学者对此也存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想了解《大学》的原文,也就是最早在《小戴礼记》中的版本,可以在网上搜索了解一下。同时,对于《大学》原文的讲解,特别推荐南怀瑾老师的《大学原本微言》,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在清凉阅读公众号上连载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也就是说要获得真知,达到对真理的透彻了悟,与道合一,那么就需要深入地“即物而穷其理”。即物的这个物,它可以是任何一种现象,可以是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接触的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它更重要的指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其最核心的“物”更在于我们生命的主体性,也就是我们的“心”。在我们的心中,最重要的又是我们心的本体、本性。即物而穷其理,即是格物致知,即是将我们自心的本体、本性彻底地体认清楚,体悟清楚。这就需要以我们自己的内心为观照、体悟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体察和体悟。
穷其理,理,最早的本意是指玉上面的纹路。这个理是个玉字旁,理,就是玉石上的纹理。玉上面的纹理究竟是怎么样的?将它彻底的弄清楚,然后才能下手雕琢。后来就把它引申为事物的本质、本性、规律,然后又延伸到对“道”的本质、本性、规律的认识,被称为道理。穷其理,即是对道的本质、本性、规律等获得了最究竟透彻的认识,再没有任何疑惑。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灵明之知,灵明之知,其实就是在佛教中所说的能知能觉的觉性,也被称为佛性。从本体的角度,在佛教中也被称为空性,空而灵明、灵明而空之性。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天下之物,这个“物”即是现象。不管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最终都体现为现象。所有一切现象莫不有理,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有它的表象和本质,都有它的一般性质和究竟本性,以及生住异灭的规律。
“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当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规律,没有彻底搞明白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其知又不尽”,认知是没有穷尽的,因为还没有彻底的搞明白。这个时候还有一部分是未知,人类对未知的认识是促进科学和认识本身进步的动力。
“其知又不尽”,这里的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体悟,其一代表对现象的认识和体悟,对其性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体现为知识;其二代表对我们自身能知之心和能知之性的认识,同样有“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的状况。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对于自心的本质、本性没有了悟清楚的时候,我们对于客观现象的认知就无法彻底的搞明白。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永远没有尽头的原因。科学的探索、研究、认知、发现,永远没有尽头。
为什么永远没有尽头?因为科学家的眼光永远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当将所有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客观对象上的时候,由于对于认知者本身没有彻底认清楚,没有彻底的体悟清楚研究明白的时候,对于客观现象的认知就会受到“主体不明”的限制。对主体性的认知有了全面透彻的全新体悟之后,对客观现象的认知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说一方面对于客观现象的认知没有尽头,另一方面,对于自心的认识,对于人类精神本体、心性本体的研究和认识同样没有尽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用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去认识自心的话,那么将永远无法达到对自心真相彻底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认识客观对象的方法路径和认识自心、自性的方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儒释道的修行,都是内修的方式,都是自心的自明自悟,而不是依靠什么科学仪器。
这种内修的方法,也就是大学之道所说的“明明德”的修行,与科学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来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没有所谓的内与外的绝对的分别,一切认识都是以内修为主,以对自身、自心的认识为主,当彻底认识清楚了自己的身心生命真相,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观察研究体认外在的现象,这时就会有一个更为深入性的、本质性的认识。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所以说在《大学》中,圣人们的教导就是要使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对于天下之物的认识,都要以对自性本心的认识为基础,最终才能达到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最究竟的认识。
这里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对于各种现象,包括外在的现象以及内在的现象,要根据已知之理去深入的体悟,也就是说“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对于圣贤先辈已经体悟到的东西,以文化传承下来的这些已知之理,修行者要深入的去学习和体悟。
但这仅仅是格物致知的其中一个层面,更深入的一层,就是要在传承古代圣贤所传承下来的这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去超越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之上。所以说这个时候要进一步的去格物致知,对于自己的心性要在自己的生命内在达到最根本最透彻最清晰的体悟。
我们在读儒家经典的时候,凡是涉及到“天下之物”这一类的表述,它看似在表述一个外在的客观事物,但其实基于大学之道其本身的精神而言,天下之物,它已经包含了修行者自己的身心,而修行者自己的身心恰恰是这天下之物中最核心的、最需要去格物致知的核心内容,而在修行者实际修行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去学习修行的方法,认知自心认知自性的一些方法,然后通过这些已知的方法,去深入地观照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包括情绪、念头、情感等,都需要作为观照和体悟的对象。然后一方面是通过修行实践的过程去体证我们原来学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证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同时又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已知的道理,突破自己思想观念里的这些文字概念,最终获得对我们生命真相生命实相的体悟。
如果说我们的修行仅仅是实证了已知之理,而不能超越它的话,那么就永远达不到“至乎其极”的境界。“至乎其极”的境界,是超越所有已知的道理的,超越文字,超越各种表述,超越这些传承的内容的。
大明江湖我可死亡回档 纵横无限:从巨人城开始 格斗传奇,从每月结算开始 半岛之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龙藏 发癫后全娱乐圈对我避如蛇蝎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 度韶华 重生之侯门弃妇黑化了 从阴癸门徒开始 彩礼十万,你给二十万什么意思? 全职召唤师 什么叫暴力型上单啊 穿越后,我成了灰熊总经理 我在诡异世界继承神位后 开局一支股,赚个万亿资产 我从顶流塌房了,系统才来? 神职奶爸 明末:逆袭磨盘,如履薄冰! 大国航天:从民营火箭开始
丈夫在外风流快活,不顾家人生死,对妻儿也是漠不关心,成天跟些混混花天酒地。面对这样一个男人,她该怎么办?何去何从救赎书友交流群121389533,欢迎书友进群跟作者探讨救赎故事。...
关于杀倭陆兵,三栖特种兵军官,意外回到大明嘉靖年间的浙东沿海地区杀倭抗敌,平定内乱,在功成名就之际,却不幸卷入宦海争斗,遭遇灭顶之灾,凭借着冷静的头脑和众多好友相助,时来运转,最终成为锦衣之王...
龙,世界上第一个智慧种族,横跨千年的漫长生命周期让他们成为世界的象征并体现了世界的历史,古老的龙拥有的知识和智慧让他们成为智者和先知,是智慧的源泉和即将到来事物的先知。他们是祥瑞,他们也是灾厄!阿提兰以海洋亚龙之身降临这个世界,金属龙和色彩龙之外的元素巨龙,亚龙,亚种真龙,元素龙神以地风水火塑造的全新真龙。无父无母的雏龙,在传奇大德鲁伊的教导下,开创属于他的种田与基建自然帝国!DND巨龙种田争霸德鲁伊如果您喜欢海洋亚龙的自然帝国,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史上最惨的造反。看着仅有的两个手下,杨玄觉得这个造反是不是有些儿戏。郎君,不是造反。是讨逆!怡娘认真的道郎君才是正朔,如今长安城中的是伪帝。直至某一天,杨玄打开了那个来自于千年后的神奇卷轴。原来造反,不,原来讨逆真的不是事啊!如果您喜欢讨逆,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参加综艺选秀,林轩第一轮就被淘汰,只剩下舞台告别演唱。唱完后,他短暂的选秀生涯将画上句号。告别演唱上,他走上了舞台一首追梦赤子心送给大家,代表着虽然我被淘汰了,但以后依然会追逐我的梦想。没想到他唱完后。粉丝热泪盈眶。评委全都站起。一名被淘汰的选手,却惊艳全场。现场彻底炸了锅。直到此刻,林轩才发现他不知何时已经穿越了,这个世界没有追梦赤子心。如果您喜欢舞台上穿越的我爆红了,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好看到爆炸,一对一,超甜新书已发青梅火辣辣竹马么么哒其他新书直接搜逆流千墨既可。!!!一不小心惹了一个未婚夫,天天研究新姿势,动不动就威胁她,再不听话,我就要了你!人前...